不是話術!我靠這4招,讓顧客心甘情願下單眼鏡
我店裡常常遇到這樣的客人:
一進來,不問優惠、不比價,也沒有拖泥帶水,
只是淡淡說:「我朋友推薦的,說你們這邊配得安心。」
看了幾副眼鏡,試戴其中一副就笑了:「這副我喜歡,我就配這副好了。」
你說我們做了什麼厲害的銷售話術嗎?
其實也沒有。打什麼廣告嗎?老實說,也沒有特別強打。
但這樣的成交,在我們店裡時常發生。
後來我才明白——
我們做的不是讓人掏錢,而是讓人不再猶豫。
配一副眼鏡,看起來只是選個樣式、調個度數、結個帳,
但對顧客來說,中間可能經歷了一大段掙扎:
怕配錯
怕價錢不透明
怕被推銷
怕花冤枉錢
怕被家人嫌棄
怕售後服務有問題
這些,其實都是「心理成本」。
如果你無法降低這些成本,顧客就會拖延、比較、甚至離開。
但你若能替他省下決策的心力,他反而會毫不猶豫地下單。
這讓我想到一張我過去上課時常用的圖:
顧客生命週期會從「意識」開始,走過研究、挑選、購買、體驗、記憶,最後進入口碑階段。
每個階段都像一扇門,要一扇一扇打開,顧客才會從陌生人變成忠誠顧客。
理論上完美,但這兩年,我越來越覺得這個邏輯該被重畫。
因為現在的顧客——根本不想走完那麼多流程。
不是不願意研究,是他沒空了。
不是不想比較,是資訊太多了。
不是不願意給你機會,是你讓他決定太困難了。
所以我現在看行銷,只看一件事:
你有沒有幫顧客把「決定的成本」降下來?
我用的四個方法
第一,全面但貼心的流量佈局
每一種走進來的客人,來自不同的入口:
有人是 Google 評價
有人是朋友介紹
有人是路過看到招牌
有人是看到我們寫的文章
我們不靠單一入口,而是讓每一種入口的顧客都「信任得起」。
評價真實,不買五星
文章說人話,不玩話術
門面乾淨、有光線,讓人敢走進來
店員的臉有笑容,說話有耐心
這些加起來,就是讓每個流量都能順利轉化的關鍵。
信任不是一次打造的,而是入口入口慢慢疊出來的。
第二,不選擇障礙,就是最快的成交助力
我們不走花俏複雜的產品策略,
我們選擇「夠好、夠用、夠長久」的眼鏡與鏡片。
甚至常常跟客人說:「你不用選最貴的,選你戴得舒服的。」
這句話不是行銷術語,是我們真的這樣想。
當你替他刪掉不需要的選項、翻譯那些艱深的專業術語,
你是在幫他減輕決定壓力。
很多人不是不想買,而是被太多選擇困住了。
幫他把選擇變少,他反而更快說:「好,就這副了。」
第三,信任轉移,是最節省力氣的決定捷徑
有個客人是姐姐介紹來的,他原本很謹慎,
但一聽我說:「你姐姐配的是這款,她戴起來很滿意」,
他立刻笑說:「那我也試試看那一款好了。」
這就叫做信任轉移。
很多成交不是你說動他的,而是別人幫你說服了他。
一層一層累積起來的信任網,會變成你最穩定的成交來源。
第四,當顧客說「我只想到你」時,你就不用再行銷了
有一種顧客,不會再猶豫、不會再比價、不會再比較。
因為他已經把「找你」變成一種習慣。
你是他配眼鏡的第一選擇,甚至是唯一選擇。
這不是因為你廣告打得多,而是因為你一直做對一件事:
讓他從沒後悔過。
這叫「心佔」,叫品牌,叫信任,叫不用再猶豫。
這也是最終極的「降低顧客決定成本」。
寫到這裡,我才更確定一件事:
行銷不是讓人立刻買單,
而是讓人不必懷疑——「買你,是一件對的事。」
我是目鏡大叔,
每天都在眼鏡門市裡觀察顧客的決定、猶豫、信任與轉變,
我不一定最會行銷,但我很懂怎麼讓一個人,安心地把決定交給你。
這篇是我整理這幾年門市經驗後,對「降低顧客決定成本」的一些想法。
但我知道,每一家門市的條件都不同——
有人客單高、有人客層難搞、有人靠熟客、有人靠活動。
我自己最常看到的卡關點是:「怕被推銷、怕買錯、怕沒有選擇權。」
但我也相信你那邊,一定有屬於你們現場的版本。
你最常遇到的「顧客猶豫點」是什麼?
你又是怎麼處理那個當下的?
歡迎留言補充——
不是為了炫,而是為了讓我們都能把「客人決定的那一刻」
處理得更俐落、也更有信任感。
0 留言